一個公式,讓英語閱讀速度和準確率翻倍!
日期:2023-11-10 09:56 點擊:
救命,為什么考試時間過這么快?我的閱讀根本就來不及做完!
從小到大,不少同學深有感觸,自己的英語考試總是處在做不完題的崩潰邊緣,而且最懼怕的就是閱讀,偏偏它的分數占比還很大,想跳過都難。
細看聽力、單詞、閱讀這三座大山的壓迫,還數閱讀耗時最長,拉分最不甘下風,更可怕的是:它的“魔爪”遍布各大考試,分數占比越來越高。
一路煎熬過來,學霸們卻常說閱讀是最容易拿滿分的部分,大家有想過:為什么學霸們做閱讀又快,準確率又高,而自己卻總是抱怨時間不夠嗎?
其實差距并不是誰更努力或誰更聰明,只是因為別人比你的做題效率高得多!
不僅是做閱讀理解,很多同學在面對長難句時,都有這樣的壞習慣:一昧地死扣字眼,也就是俗稱缺乏“全局觀”,喜歡一個個單詞查清楚,而不是通過句子結構快速把握整體邏輯。
因此,我們突破效率的關鍵點就是隱藏這些句子中的底層邏輯。理解底層邏輯之前,我們先來看兩個問題,為什么大家感覺英語難學?中文和英文的本質區(qū)別在哪里?有人說是發(fā)音,但是北京人也能聽懂四川方言,說明發(fā)音并不是關鍵。還有人說是寫法,但是中華上下5000年變換了這么多中文寫法,也沒有阻礙我們理解意義。
歸根結底,語言其實是一種集合,它的本質差異還是因為排列方式的變化,即數學所講的序列不一樣導致的差異。
比如大家從小耳熟的中英文對比,中文描述的是這個桌子上有一個蘋果,而英文描述的是There is an apple on the desk.看到區(qū)別在哪兒了嗎?單詞對應的完全沒有問題,這個——there,桌子——desk,有——is,一個蘋果——an apple,所以單詞并不是差異的關鍵,而是不同的序列導致的。
序列不同含義就不同。每一種語言都有自己的底層邏輯,如果用理科思維來理解文科的語言,語言=數據+算法,這就是語言的本質。
那么現在我們如何提高效率?那就是通過中英文兩種語言本身的序列特點——公式,建立兩者之間的對切邏輯,輕松無障礙快速理解長難句!
今天的這個方法,無論是記不住單詞的小白,還是學不進去語法的初學者,都可以利用公式邏輯實現中英文自由切換。
通過對比中英文序列,我們可以發(fā)現,中英文的主干句子成分:主、謂、賓和狀1都是一樣的,位置不同的只有狀2和定1、定2。
并且這樣的模型因為語言的交流性質,即為了交流方便而不會隨意更改語言的底層邏輯,所以具有固定性,不會因為狀態(tài)發(fā)生改變。
有同學可能有疑問,英文的句式繁多,有一些中文沒有的句式,比如現代漢語是沒有疑問倒裝的,那遇到這樣的問題怎么辦?別急,萬變不離其宗,弄懂最基礎的句型——陳述句,逐漸延伸,看懂其他的句式也沒問題!
比如我們一起來看下面的例子:那一刻,我在她眼中看到了對我的愛意。
我們先來看主干:主語我,謂語看到了,賓語愛意,狀語1那一刻。句子中的定語1是在她的眼中,定語2是對我的
運用公式法進行邏輯分析,中英文的主、謂、賓和狀語1是同樣的排序,那么英文就是At that moment, I saw the love.同時,定語1在她的眼中和定語2對我的,中文對切為英文,應該后移位置,“她的眼中”放在謂語“看到了”的后面,“對我的”放在賓語“愛意”的后面
最終句子翻譯為:At that moment, I saw in her eyes the love to me.
除了簡單句適用,長難句中英文對切也完全沒有問題,我們來看看更具體的應用,一起來分析下面這條CCN新聞:
On the 20th day of a partial government shutdown, Trump spoke to reporters at the White House before departing to visit the border in Texas.
分析句子主干,主語Trump,謂語spoke to,賓語reporters,狀語1:On the 20th day of a partial government shutdown,狀語2:at the White House before departing to visit the border in Texas
運用公式分析語言的底層邏輯,主謂賓狀語1是相同的順序,所以翻譯為在政府部分關閉的20天里,特朗普對記者發(fā)表談話,接著進行狀語2的補充,英文對切為中文,位置前移,把狀語2放在謂語之前。
因此中文翻譯為,政府部分關閉已經進入了第20天,特朗普總統(tǒng)在前往德克薩斯州邊境之前在白宮對記者發(fā)表了講話。
看到這里,大家對公式邏輯的應用應該胸有成竹啦,有沒有感覺天下再也沒有難倒你的長難句!
學語言不用使蠻力死記硬背,掌握這個最高效的底層邏輯,吃透公式,實現中英文自由切換。